"托马斯·曼(Thomas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1930),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
中文名 | 托马斯·曼 |
---|---|
性别 | 男 |
外文名 | Thomas Mann |
国籍 | 德国 |
出生地 | 德国吕贝克 |
出生日期 | 1875年6月6日 |
八字 | 乙亥 壬午 己亥 |
职业 | 小说家和散文家 |
代表作品 | 《布登勃洛克一家》 |
托马斯·曼1892年,托马斯·曼的母亲迁往慕尼黑。
托马斯·曼1893年,托马斯·曼离开吕贝克前往慕尼黑。
托马斯·曼1895年,托马斯·曼放弃了在火灾保险公司的工作。
托马斯·曼1894-1896年间,他参加了慕尼黑技术大学的历史、艺术和文学课程。
托马斯·曼当1896年托马斯·曼年满21岁时成年时,他有资格从父亲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中获得每个月160到180马克的零花钱。
托马斯·曼1897年,托马斯·曼开始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等勃洛克一家》的创作。
托马斯·曼1901年这本小说发表并立即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托马斯·曼在德国的文学地位。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1875—1955)早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01年。
托马斯·曼1901年,托马斯·曼的第一部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出版了。
托马斯·曼1905年,托马斯·曼同卡蒂娅普林斯·海姆结婚。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1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托马斯·曼托马斯·曼1912年写成中篇小说《在威尼斯之死》搬上银幕之后,引起了国际上的注视。
托马斯·曼托马斯·曼1912年写成的中篇小说《在威尼斯之死》搬上银幕之后,也引起了国际上的注视。
托马斯·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托马斯·曼深受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影响,充满浪漫的民族主义思想,把战争看成是某种精神的净化、解放和希望,认为战争可以保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
托马斯·曼1919年,托马斯·曼被授予波恩大学哲学系的名誉博士。
托马斯·曼同时,纳粹还剥夺了托马斯·曼于1919年被波恩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称谓。
托马斯·曼1922年,魏玛共和国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被年轻民族主义分子杀害,这个事件使他站出来公开表态支持共和与民主,并发表演讲谴责“感伤蒙昧主义从事的恐怖活动”,指出“未来的思想是人性、博爱”,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可能的。
托马斯·曼1923年,托马斯·曼开始了流亡生活。
托马斯·曼 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
托马斯·曼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是德国作家、192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在194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为了追求“真正伟大的成功”而与魔鬼交易,最终堕落败坏的直至疯癫的经历。
托马斯·曼1929年,托马斯·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1930年大选,纳粹一跃成为得票率奇高的党派。
托马斯·曼托马斯·曼一直不赞同这种煽动性的政治势力,于1930年10月17日在柏林贝多芬厅发表了被称为“德意志致词”的讲话,他质问是否“纳粹理想所要求的那种低级的,纯种的,思想单纯的,脚后跟行军中啪啪作响的,幼稚听话的,激情荡漾的真诚。
托马斯·曼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撰文谴责法西斯对德国文化的歪曲和破坏,发表《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著名演讲,而被迫流亡国外,于1938年移居美国,1941年托马斯·曼举家迁往PacificPalisades(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附近)。
托马斯·曼1935年,他与爱因斯坦一起获得了哈佛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
托马斯·曼1936年,托马斯·曼终于从私人书信转向公开表达:“对人类、道德及审美的无数观察让我确信,现在的德国政权对德国和世界都不会有什么好处。
托马斯·曼加入美国国籍一事一拖再拖,直到1944年,托马斯·曼才取得了美国国籍。
托马斯·曼1955年7月20日托马斯.曼被确诊患了血栓。
托马斯·曼托马斯.曼于8月12日由于动脉硬化症在苏黎世的医院逝世,享年80岁。
托马斯·曼1975年,德国某电台访问多位作家,征询他们对托马斯·曼的意见,回复多数是否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