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中文名 | 埃德加·斯诺 |
---|---|
性别 | 男 |
外文名 | Edgar Snow |
国籍 | 美国 |
出生地 | 密苏里州堪萨斯城 |
出生日期 | 1905年7月19日 |
八字 | 乙巳 癸未 己未 |
毕业院校 | 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
职业 | 记者、作家 |
代表作品 | 红星照耀中国 |
斯诺洛伊斯·惠勒·斯诺(Lois Wheeler Snow)(1922年7月12日,--2001年1月8日)1922年出生于加利福利亚州斯托克顿市,2001年去世于华盛顿州斯波坎市。
斯诺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斯诺埃德加·斯诺1928年离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以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东南亚记者。
斯诺斯诺1928年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
斯诺1928年,斯诺怀揣母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的介绍信来到中国上海,成为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的助手,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和“统一报业协会”的驻东南亚记者,从此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斯诺1932年圣诞节,斯诺与海伦·福斯特·斯诺(Peg snow,即Helen Foster Snow,1907—1997)在东京美国驻日本使馆举行婚礼,后游历日本、东南亚、中国沿海一带。
斯诺第一任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1932年结婚,1949年5月离婚,未育有子女。
斯诺1933年春天在北平安家,住址在东城盔甲厂胡同13号。
斯诺1933年至1935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开了“特写的写作”课,此时萧乾刚从辅仁大学西语系转到燕大新闻系,成为他班上的学生。
斯诺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斯诺《远东前线》,1933年9月在美出版。
斯诺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在海淀镇军机处4号院购买了一处住宅,位置在现在北京大学西南门一带,坐西朝东,有一个黑色铁栅栏门,这原是一位燕大出身的银行家的房子,中西合璧式,宽敞的院子里种有果树、竹子,还有一座小型游泳池,位置就在现在北大西南门外的海淀路上。
斯诺1935年6月,斯诺又被聘为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不久即搬回东城盔甲厂13号居住。
斯诺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并把(1935年)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
斯诺1936年此书出版。
斯诺1936年,斯诺在《星期六邮报》上预言:“日本不久要招来一场行将震撼全世界的抵抗。
斯诺《活的中国》(Living China),1936年,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英文译作,收录了鲁迅、柔石、郭沫若、茅盾、巴金等15位左翼作家的作品及斯诺撰写的《鲁迅评传》等。
斯诺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斯诺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
斯诺1936年6月,萧乾采访了在南京担任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冯玉祥将军。
斯诺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
斯诺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斯诺为了取得更详尽的第一手人物资料,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于1937年4月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阻挠,经西安、云阳到延安访问,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写出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
斯诺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
斯诺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斯诺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事件。
斯诺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37年10月首版于伦敦戈兰茨公司,两个月内再版4次,发行十几万册。
斯诺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出版该书。
斯诺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斯诺同年2月,上海地下党翻译出版了该书,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内容做了部分修改。
斯诺1939年,斯诺再赴延安访问。
斯诺1939年,萧乾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执教,兼《大公报》驻英记者,斯诺则在中国工作到1941年2月。
斯诺1939年4月,萧乾在家中接待中美合拍《斯诺》影片的摄制组,讲述他与斯诺的交往。
斯诺都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斯诺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
斯诺1941年,斯诺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任务,去东南亚和印度采访,离开了中国。
斯诺《为亚洲而战》(The Battle for China),1941年,采访报道合集整理而成。
斯诺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斯诺”1944年4月9日,他又在该报上预言,殖民主义必将灭亡。
斯诺1944年8月15日巴黎解放。
斯诺《苏联力量的格局》,1945年。
斯诺《斯大林需要和平》,1947年。
斯诺他来到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北大搬到了未名湖畔原燕京大学的校址),会见了师生和当年友人,访问进行了5个月。
斯诺1959年,举家移居瑞士日内瓦,但他仍然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斯诺《复始之旅》,1959年。
斯诺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斯诺1960年6月,他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
斯诺《今日红色中国》,1962年。
斯诺《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1962年出版,称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斯诺1963年出版的《大洋彼岸》一书中指出:“从前最重要的是国立北京大学,在那里,培养了共产党最重要的创造者,到如今,北大还是雄心勃勃的艺术和科学系学生以及毕业的研究人员向往的地方”。
斯诺1964年,斯诺再次访问中国,重返燕园。
斯诺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又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亲切交谈,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我没有变,你也没有变”。
斯诺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的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
斯诺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斯诺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因患癌症病逝。
斯诺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遵照斯诺的遗嘱,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一部分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斯诺1977年12月13日,叶剑英同志为斯诺墓亲笔题写了碑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后被鎏金镌刻在墓碑之上。
斯诺1982年2月,北京大学在办公楼举行了斯诺逝世10周年纪念会,廖承志、黄华等同志会见了斯诺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并一同到湖畔扫墓。
斯诺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埃德加·斯诺(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均为S,故名),我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三枚80分的邮票就是埃德加·斯诺。
斯诺1993年3月4日,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成立北大师生开始系统地研究和介绍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的活动,收集他们的著作、手稿、图片和各种文献、资料,编译有关他们的著述和传记,开展同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关机构、团体及人士的友好往来与学术交流。
斯诺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斯诺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斯诺美国犹他州将2022年8月定为海伦·斯诺到访中国91周年纪念月。